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决策下,根据我校安徽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自2012年8月起开始筹划在我校会峰校区信息楼一楼建设新网络中心机房。在此期间,信息中心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先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学院、河海大学等网络中心进行考察调研,并邀请了多家网络机房建设公司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就网络中心布局、机房建设方案进行多次讨论。
在充分调研及论证的基础上,2013年10月完成了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方案,该建设方案严格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B类机房进行设计,其内容包括防雷接地系统、气体消防系统、UPS供电系统、精密空调系统和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等。利用2013年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及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机房自2013年12月开始施工,并于于2014年4月竣工。
为了安全、快速地实现将迁移,从2014年春节开始着手设计网络中心迁移的技术方案。方案制定的原则为网络暂停时间最短,确保设备的安全及具有完善备用方案。在方案中将搬迁分为搬迁前整理、机房准备、前期调整、整体搬迁及搬迁后保障五个阶段。即,首先,对现有业务进行分析并对新机房的使用进行了规划,编制了现有网络物理及逻辑拓扑图,理清所有软硬件设备、应用及数据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标示;其次,对建设完成后机房进行测试,包括供电、空调、消防等,协调各运营商进行出口光缆铺设;第三,完成搬迁前办公区域、学生区域光缆、一卡通光缆跳接与汇集,在新机房中进行备用服务器的制作及数据备份,一卡通银行专线调试,教育网出口调试等;第四,在完善上述工作后制定了搬迁当天的方案及人员安排,并设置了时间节点保证阶段工作按时完成,同时协调各运营商进行出口的转换及联调;最后搬迁后保障维护工作,对搬迁后的网络进行保障及时处理,并对搬迁后的设备进行整理,监控网络运行状况。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中断时间,信息中心全体领导和老师全部上阵,并分为网络组和服务器组同步进行工作。网络组负责会峰校区核心交换设备及琅琊校区核心路由设备、出口设备、防火墙设备搬迁及网络出口调整与配置。服务器组负责各类应用服务器的搬迁工作及应用测试。为了尽早的恢复网络运行,两小组在5月17日早6:30分别在会峰校区和琅琊校区同时开展工作。
由于本次搬迁的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校区汇聚、网关、防火墙及各类应用服务器均为核心设备,为了保障所有设备的安全、无故障地搬迁到新建网络中心机房,信息中心教师及部分学生管理员自己搬运设备,并采用泡沫隔层铺垫等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及碰撞, 每台设备搬运中均做好保护工作,使用学校大客车慢行运输五趟。为了确保新机房的清洁度在进入新机房前进行了除尘工作。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在5月17日当天顺利的完成了搬迁工作并于中午12点网络主干恢复畅通,晚上10点各类应用全部恢复服务。
新机房投入使用,使我校具有了一个标准的专业化网络中心机房,该网络中心机房由主备机房、UPS电源室、钢瓶间组成,其中主机房面积为105平方米,备用机房为81平方米,可容纳50个机柜。该机房能够提供可靠的、高品质、节能环保的设备运行环境,以满足各种电子设备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安全保安、防渗漏、电源质量、振动、防雷和接地等要求。能够满足我校未来8至10年的信息化建设计算、存储等需求,出口设置更加优化,为后续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 搬迁前网络拓扑图
图2 搬迁后网络拓扑图
图3 设备进机房前的除尘工作
图4 设备安装与调试
图5 UPS供电系统
图6 消防灭火系统